浅谈阳明心学要义--知行合一需以格物致知为前提

都说知行合一,这主要指执行力,且要保持初心,然而知从何来?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思考分析来达到了解信息的目的

格:思考,学习, 分析

物:事物(事件,物体,产品……)

致:达到……目的。

知:信息(知识,事件的逻辑,事物的根本,运行的规律,问题的根源……)

知行合一 --根据正确的信息来制定计划,执行过程中保持初心(正确的信息)

知:信息

行:可做动词亦可做名词, 做事过程,操作计划,生活方式,执行……

合一:不违背,不冲突,

知行合一主要在于执行力,对某件事情的操作者对事物有了清晰的认知,也对此做出了清晰的行动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审视行动中每一步是否都秉承初心,不违背“知”

格物致知主要在于分析问题找到事物根本。 研发人员分析产品问题,找到root cause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产品经理找寻市场规律与逻辑;管理者深刻的分析与理解其组织…… 找到根本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执行计划方案。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_作乱之事。

白话译文:

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

(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扩展资料: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5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枕星河的头像
    枕星河 2025年09月30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枕星河”

  • 枕星河
    枕星河 2025年09月30日

    本文概览:都说知行合一,这主要指执行力,且要保持初心,然而知从何来?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思考分析来达到了解信息的目的 格:思考,学习, 分析 物:事物(...

  • 枕星河
    用户093011 2025年09月30日

    文章不错《浅谈阳明心学要义--知行合一需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