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葛亮-贤相
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智慧而“近妖”。
2、赵云-勇谋忠义堪称完美
赵云的“勇”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勇”和“谋”的密切联系有关。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他的“勇”与“谋”更是相互交织;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3、关羽-义重如山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被后人奉为神灵,即所谓武圣人关老爷。
4、刘备-礼贤下士
书中有两位政治家是被脸谱化了的,一个是刘备,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鲁迅曾说,刘备被写得过于仁厚而“近伪”。
5、曹操-奸雄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一个野心家和阴谋家。
人民网-《三国演义》的长与短
凤凰网-《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赵云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1. 关于荣誉的诗句
关于荣誉的诗句 1. 关于荣誉的诗句
1、《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
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3、《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4、《长歌行》
宋代:陆游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译文:
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5、《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2. 关于荣誉的句子
关于荣誉的名言警句
1、荣誉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歌德
2、荣誉就象河流:轻浮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学生的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培根
3、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4、荣誉就像萤火虫,远看闪闪发光,近看既不发热,也不怎么亮。——约翰·韦伯斯特
5、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西塞罗
6、荣誉是美德的影子。——欧洲
7、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达·芬奇
8、社会荣誉源自物质占有,而有时它又更像是获得这种占有的跳板。——弗兰克·帕金
9、失去朋友甚于失去财产,而失去名誉则毁了一生。——西班牙
10、世界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编织而成。——贾赖
11、树由其果实而得名。——马富尔
3. 关于荣誉的诗句有哪些
1、《闲意》 唐 · 白居易
不争荣耀任沉沦,日与时疏共道亲。
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
病停夜食闲如社,慵拥朝裘暖似春。
渐老渐谙闲气味,终身不拟作忙人。
2、《咏桂》唐 · 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3、《送昌言舍人得告蜀三首》 宋 · 司马光
迢递铜梁道,凝严青锁闱。
负书当日去,鸣玉此时归。
乡树迎朱毂,江花照锦衣。
临邛不足并,荣耀古今稀。
4、《观江淮名胜图》唐 ·王昌龄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5、《念奴娇·化工着意》宋· 芮烨
化工着意,向柳稍梅萼,偷回春色。蓂叶双飞政天上,一点文星初谪。发藻儒林,当年荣耀,四海声名白。谪仙飞貌,澹然物外踪迹。且与笑傲瀛洲,风流词翰,自是西垣客。异日功成辞富贵,却与赤松游剧。一曲清歌,三千珠履,不愧非潘璧。满斟芳醑,仰称遐寿千百。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5、芮烨(1115—1172),字仲蒙,一字国器,(即芮国器)乌程(今湖州)人。与其弟芮煇力学起家,宋绍兴十八年(1148)同中进士,后又同入太学,号“二芮”。初仕为仁和(今杭州)尉。当地长河堰有一龙王庙,每次祭祀均有蛇出,或毁香炉,或饮尽杯中之酒,每年都有人伤亡,人皆以为是龙所为。传芮烨到任后,特意焚香设奠,蛇窜出,芮烨历数其罪,诛于堂前。
4. 关于劳动光荣的名言10句以上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2、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3、文明的高度始终是同热爱劳动密切联系着的.?4、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5、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6、不用劳动而获得的东西,只有贫困.——莎士比亚 ?7、劳动是财富之父.——威廉?配第 ?8、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 集》 ?9、一切乐事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事,都可由劳动解脱.?10、劳动可以使平日变为节日.——莱尼斯 ?1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索,索取)——张衡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3、力能胜贫,谨能避祸.(力,劳作;谨,谨慎)——贾思潮 ?14、工作是我首要的享受.——莫扎特 ?15、工作是高贵灵魂的营养.——辛尼加《书简集》 ?16、生活就是工作,劳动就是人的生活.——伏尔泰 ?17、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歌德《书简集》 ?18、辛苦是获得一切的定律.——牛顿 ?19、悲伤的时候,工作就是良药.——林肯 ?20、了解你的工作,然后全力以赴.——卡莱尔《过去与现在》 ?21、要强迫自己工作,不要等到工作来强迫你.——富兰克林 22、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23、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拉?乔乃尼奥里 24、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25、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高尔基 26、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象劳动,既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 高尔基 27、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 巴甫洛夫 28、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29、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宋庆龄。
5. 关于荣誉的名句
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
——西塞罗 遇到的困难越多,得到的荣誉也越大。 ——西塞罗 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左芬 在生活中,虚荣是被创造区别开来的兴趣,将虚荣与艺术上的兴趣相比较并以思考的人,也许能够找到切实解决虚荣的办法。 ——三木清 荣誉是一种偏见,它来自人们不善于珍重自己。
——高尔基 荣誉的职业是沉重的负担。 ——马辛杰 事业最要紧,名誉是空言。
——歌德 通往荣誉的捷径就是一无所有。 ——塞缪尔·巴特勒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邹韬奋 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冰心 由人授受的荣誉是长久不了的;世俗的荣誉只能给人带来烦恼。
——托马斯 荣誉要靠我们用行动去争取。 ——马洛 那些已经过去的美绩,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
只有继续不断的前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朽。 ——莎士比亚 荣誉是时间的女儿。
——阿兰 风流人物的声誉不会维持很久,因为潮流会过去。 ——拉布品耶尔 情操要高尚。
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动。 ——西塞罗 遇到的困难越多,得到的荣誉也越大。
——西塞罗 性清者荣,性浊者辱。 ——左芬 在生活中,虚荣是被创造区别开来的兴趣,将虚荣与艺术上的兴趣相比较并以思考的人,也许能够找到切实解决虚荣的办法。
——三木清 荣誉是一种偏见,它来自人们不善于珍重自己。 ——高尔基 荣誉的职业是沉重的负担。
——马辛杰 事业最要紧,名誉是空言。 ——歌德 通往荣誉的捷径就是一无所有。
——塞缪尔·巴特勒 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邹韬奋 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冰心 由人授受的荣誉是长久不了的;世俗的荣誉只能给人带来烦恼。 ——托马斯 荣誉要靠我们用行动去争取。
——马洛 那些已经过去的美绩,一转眼间就会在人们的记忆里消失。只有继续不断的前进,才可以使荣名永垂不朽。
——莎士比亚 荣誉是时间的女儿。 ——阿兰 风流人物的声誉不会维持很久,因为潮流会过去。
——拉布品耶尔 情操要高尚!成为我们真正荣誉的,是我们自己的心,而不是他人的议论。——席勒 穿戴朴素而有声誉,胜于自诩富有而默默无闻。
——伊索 好人的荣誉深藏在人们的思想里,而不是挂在众人的嘴上。 ——托马斯 荣誉称号不会抬高人的身价,人的荣誉称号全在于他自己。
——约·福特 荣誉的产生不受外界条件限制。品行好,荣誉也就存乎其中了。
——簿柏 倘若我们要计算报酬,那么高尚德操所能获得的最大报酬就是荣耀。 ——西塞罗 最大的困难是:第一获得名声,第二活着的时候维持它,第三死后还能保持它。
——海顿 好名是追求名誉没有节制的欲望。 ——斯宾诺沙 当我估量到生命中所有的忧愁的时候,我就觉得生命是不值得留恋的;可是名誉是我所要传给我的后人的,它是我唯一关心的事物。
——莎士比亚 荣誉这东西,不会给一个偷盗它,但配不上它的人带来愉快,它只有在一个配得上它的人的心里才会引起不断的颤动。 ——果戈里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得勿喜,失勿忧。抗之甚高,挤之必酷。
——佚名 小利,大利之贼;小祸,大祸之津。敬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祸则大祸必至。
——刘昼 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 ——佚名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知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佚名 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
——苏格拉底 只要你不计较得失的话,人生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海明威 有机智之巧,必有机智之败。 ——刘向 君不见门前柳,荣耀暂时萧索久。
——贺兰进明 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荀子 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荀子 最爱嘲骂人的人,往往是最受嘲骂的人;天道循环,今天笑我的人,明天自有人笑他。 ——辛尼加 许多人因为羡慕别人,不觉连自己的东西也丢掉了。
——伊索 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梁启超 没有什么事比一心指望出人头地更为平庸陈腐了。
——霍姆斯 乐往必悲生,泰来犹否极。 ——白居易 早荣亦早枯,易得还易失。
——张廷玉 荣誉应该是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 ——普利尼 荣誉比生命更宝贵。
——罗曼·罗兰 荣誉并没有绝对的目的,并不能超过生命的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叔本华 荣誉不过是一块铭旌。
——莎士比亚 荣誉不能寻找,任何追求荣誉的做法都是徒劳的。——歌德 荣誉不是法令所管得到的。
——马克·吐温 荣誉称号不会抬高人的身价,人的荣誉称号。
6. 有关荣誉的诗句
中洲一水绿万方,
国事多艰立自强。
平定踏遍路坎坷,
安邦偿尽世沧桑。
廿四史书匡社稷,
周公礼仪正伦常。
年轮经济永不朽,
庆典喜悦自无伤。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坚如铁。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团结友爱亲又亲
一颗星,冷清清,
两颗星,亮晶晶,
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
汇成星河放光明。
一个人,孤零零,
两个人,笑盈盈,
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
团结友爱亲又亲。
人心齐,泰山移。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水涨船高,柴多火旺。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无 衣
诗经·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7. 求关于荣誉的名言
关于荣誉的名言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珠。
——莎士比亚 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 ——席 勒 烈士的墓是荣誉的最瑰丽的祭坛。
——何塞·马蒂 世界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纺织而成。 ——贾 赖 应当把荣誉当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标志。
——牛 顿 树由其果实而得名。 ——马富尔 名字本身有什么呢?我们叫做玫瑰的那种花,换个其它名字闻起来也一样芬芳。
——雨 果 我所希冀的名声只是让人知道我曾安静地度过一生。 ——蒙 田 不求名的人,最是勇敢。
——斯坦克 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但 丁 蔑视荣誉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荣誉。
——李 维。
8. 关于荣誉的名言
? 自满使人变得消极,自满的人会逐渐远离沸腾的生活,因为他伴着以往的荣誉昏睡,哪怕是再微。
[详细] ? 勇士和荣誉在一起,罪人和法庭在一起 ——阿富汗 ? 视他人快乐为己乐的人,能赢得朋友;不愿闻他人荣誉的人,才会感到孤独。 ——佚名 ? 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却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法拉第 ? 荣誉称号不会抬高人的身价,人的 ——马基雅弗利 ? 避开耻辱,但别去追求荣耀,没有什么东西比荣耀的代价更高西德尼·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详细] ?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 ——第欧根尼 ? 我不能说我不珍视这些荣誉,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不过我却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法拉第 ? 在我们讲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这并不是仅仅为了博得说出真理的荣誉,而是因为真理于人有益。 ——爱尔维修 ? 一分荣誉,十分责任 ——民谚 ? 高尚的人重视荣誉胜过生命 ——德国 ? 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 ——英国 ? 自强像荣誉一样,是一个无滩的岛 ——荀子 ? 私人的信用是财产,公众的荣誉是 ——英国 ? 对滥用荣誉和世人的虚荣抱怨得最响的,正是那些最渴望得到荣誉的人们 ——斯宾诺莎 ? 世界上没有任何欢乐不伴随忧虑,没有任何和平不连着纠纷,没有任何爱情不埋下猜疑,没有任。
[详细] ? 好人的荣誉深藏在人们的思想里,而不是挂在众人的嘴上。 ——托马斯 ? 比荣誉、美酒、爱情和智慧更宝贵、更使人幸福的东西是我的友谊。
——海塞 ? 荣誉的桂冠,有荆棘编织而成 ——欧洲 ? 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 ——法国 ? 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宁。
[详细] ?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必须把诺言视为第二宗教,遵守诺言就职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巴尔扎克 ? 不要在荣誉的源泉边孤芳自赏 ——阿拉伯 (未完,请进入下一页浏览)。
9. 表示荣誉的诗句
1、荣耀难久恃魏晋曹植 《杂诗》2、荣耀更相持唐陈子昂 《感遇·之十》3、荣耀纷如何唐陈子昂 《感遇·之十二》4、不争荣耀任沉沦唐白居易 《闲意》5、人间荣耀因缘浅唐白居易 《老来生计》6、荣耀非一族唐李白 《古风其五十四》7、荣耀暂时萧索久唐贺兰进明 《杂曲歌辞·行路难五首》8、更逢荣耀全唐宋之问 《玩郡斋海榴》9、荣耀更相持唐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10、荣耀纷如何唐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11、荣耀难久存唐李白 《咏桂》12、荣耀分他日唐韩浚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13、辉光荣耀宋韦骧 《醉蓬莱·漏新春消耗》14、杜曲家声荣耀宋晁补之 《引驾行·春云轻锁》15、荣耀满门朱紫宋江汉 《喜迁莺·升平无际》16、剩把青藜作荣耀宋史浩 《感皇恩·风雨揽元宵》17、占断世间荣耀宋康与之 《喜迁莺·腊残春早》18、从此西归荣耀处宋王之望 《念奴娇·堂堂七尺》19、增荣耀宋丘崈 《满江红·十载重游》20、算来荣耀宋卢炳 《水调歌头·富贵本何物》21、膝下十分荣耀宋戴复古 《贺新郎·说与黄花道》22、万灯侍辇曾荣耀宋刘克庄 《满江红·奎墨西来》23、荣耀必多嘉宋无名氏 《水调歌头·三径当松竹》。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第一讲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初:初生,刚开始有生命。苟:假如。性:天性。教:训导、教诲。本:本来、原来。迁:转变、变化。性:性情。道:此处指方法。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贵:注重、重视。特性。专:专一。
第1节:人之初,性本善
一本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沉甸甸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制精美,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当然毫无疑问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启蒙教科书!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大量这样的教科书,比如说《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非常整齐的语句,比如四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记诵,这样来教孩子们识字,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道理。但是这些书,像刚才我讲的这几部,都没有能够留用到今天。在今天,有些人即使成了大学教授,花费一生的时间都未必能读懂的书,当时却是小孩子的启蒙书。
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在今天好多地区,比如客家人,我们知道他们主要居住在广东梅州,或者福建一带,他们对《三字经》还是可以像歌谣一样唱的。从内容来看,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一直流传不绝。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这种传统的启蒙书,主要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是孩子的启蒙读物。大家一听这个"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只有《三字经》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这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
第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古往今来,在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华儿童就是靠《三字经》启蒙,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而更多的人,也许未必识字,也许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他们从小也听诵《三字经》,对《三字经》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也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这个看法错了!《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此,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信息,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中国人来讲,特别是对今天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
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
《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是什么,我想中国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就这六个字,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就是善的。就在这么貌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
第3节: 人之初,性本善
一派,孔子的说法。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一派,荀子的说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极深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就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乳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是善良的。
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亚圣"孟子一派的思想。但却不准确。孟子并没有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他的确切意见是,人性向善。关于人性善恶的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踏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文化传统当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谁都不能相信。从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就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彼此,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接着疑似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每个人都知道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每个人都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别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面的精义非常深。
第4节: 人之初,性本善
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大量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孟子究竟是如何说的呢?孟子何以说"人之初,性向善"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孟子有这样的意见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向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有一篇叫《公孙丑·上》,里边就有他这样的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即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辞让之心,应该知道彼此谦让,彼此谦退;还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我们可以举出好多的例子来说明孟子的这个观点。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我们可以用孟子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孟子》当中举了一个例子,也是在《孟子》的《公孙丑·上》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什么意思呢?古代的聚落都以井为中心,一般井上都有井栏,井栏是为了防范小孩子和一些小的牲畜掉进去。假如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靠近井栏就要掉到井里,会怎么样,每个人都会起恻隐之心。孟子怎么看?孟子觉得每个人都会担心、同情,小孩子如果掉下去要淹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因为你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是朋友,也许你根本不认识他们。也并不是因为你觉得把这孩子救起来,拉他一把可以在乡党朋友中得到舍己救人的美誉。也不是因为小孩掉下去因害怕要叫,你觉得孩子的声音实在刺耳不好听。孟子的意思是,正因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所以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去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这是孟子自己举的例子。
第5节: 人之初,性本善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莉莲·梦露,她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出风口,地下出风口突然涌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下意识的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当然,不同的民族羞恶之心不一定一样。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我很害羞不能做,有的民族未必;有的民族认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我得先护住,有的民族认为不一定。
比如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三个女孩,都戴着非常漂亮的帽子,都穿着非常漂亮的裙子站在一起。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有一个女孩捂着帽子,不管裙子。另一个女孩呢?捂着裙子不管帽子。还有一个女孩一手捂着帽子,一手捂着裙子。这三个女孩是哪三个国家的人?答案是,只管捂着帽子的是美国人,因为帽子吹走了她得花钱去买,她不干,她是对这方面有羞恶之心,而对裙子吹起来,春光外泄的羞恶之心比较淡。捂着裙子、不管帽子的是日本人。日本人说,吹掉帽子我可以再去买顶帽子,但是我的裙子不能吹起来。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中国人。帽子不愿意丢,裙子也不能被吹起来。这就说明人的羞恶之心每个民族不一样。
"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后还会涉及到,这里暂时先不讲。
孟子认为,要有这四种心才算得上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恶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那不能算人。这是孟子的学说。但是,又何以证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这四种心呢?孟子又自己来进行一个说明。在《孟子·告子》这一篇里他讲了一个例子,"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我们每个人的嘴对于味道好的东西,都同样爱好的,都知道要吃好的。而至于"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那就是说都喜欢听好听的,比如,我拿块铁片,在玻璃板上嘎嘎嘎地来回擦划,没人喜欢,而美妙的音乐都喜欢听。"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眼睛都喜欢看好看的东西。恐怖的,肮脏的,龌龊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口、耳、目人皆相同,那么,难道在人心上人们就没有相同的吗?其实,这个论证里面有问题。你觉得好吃的我还真不觉得好吃,谁说人的口味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举出反例。谁说人欣赏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比如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听摇滚,我就不喜欢听,我愿意听古典音乐。谁说一样的?
第6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可以举出历史上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
我给大家讲一个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据说曹操有四个儿子。
曹植,才华横溢,文才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死后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叫谢灵运,他讲,如果天下诗人的才华有一石这么一个份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他自己占一斗。那么还有一斗是谁的呢?全中国别的人来分。谢灵运那么高傲、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而曹植的天性令他觉得名位是天定的,自己能不能接父亲曹操的班,不必费尽心机去争。
曹丕,也很有名,跟曹植是兄弟,都是曹操的儿子,可这两个亲兄弟的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才,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别人去分那个一斗,因为他的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也好舞枪弄棒,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之地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而是先冲到袁熙的家里去,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这就说明他占有欲极强。同时,他又非常地尖刻,非常地好财。曹操有个兄弟叫曹洪,也就是曹丕的叔叔。这个叔叔也极其好财,而且非常地吝啬,从不愿意把钱财与他人分享。曹丕的占有欲大到什么地步呢?他能费尽心机从这个铁公鸡叔叔身上拔下毛来。怎么拔呢?上门去找叔叔借钱,人家不愿意借钱,你不借是吧?你不借我折腾你。他想尽办法把叔叔曹洪给折腾得够呛,最后乖乖把钱借给了他。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置,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可两人是亲兄弟啊。
第7节: 人之初,性本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所作的七步诗,是对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间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他的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的彪悍。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射箭百步穿杨的记载,他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跟老虎打起来了,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儿大,他把老虎给拖住了。据说还有一次曹彰找一头象打架,估计他跟人打架实在不过瘾,别人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象按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后来曹操在战争中见到马超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假如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力大无穷,没什么心机。
曹操还有个儿子叫曹冲,是中国著名的神童。"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当时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琢磨,这象有多重?怎么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没主意。曹冲那个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这有什么难的,开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这个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船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刻的这道线又到了,就称称石头多重,不就知道这象有多重了吗?
第8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利用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刻的线,那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是可以知道的,象的重量不就知道了吗?通过这几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文忠寄语我想,"人之,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初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人之初,性本善"以后紧接着六个字是"性相近,习相远"。这六个字出于《论语·阳货》。"人之初,性本善"据说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就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但跟前面那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习相远"了呢?"性相近",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三个月大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教育环境,古人是非常重视的。用一句很简单的也是古人的话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讲的熏染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第9节: 人之初,性本善
我老家是无锡,无锡下面有一个县叫宜兴,现在也是一个市,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叫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并不坏,是蛮好的一个人。但是,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讲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受到了不好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他。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位长者。这就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问:"为什么乡亲、邻居见了我都躲呢?"老人家说:"你不知道,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问:"哪三害,说来听听?"老人家说:"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天性还好,他一下子觉得,原来我已经那么坏了,以至于乡亲们把我也当一大害啊!他顿时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那条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则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现在周处的墓还在。
第10节: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什么?"性相近,习相远。"如果后天环境不好,没有人教育,再善良的天性也会受到污染。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
怎么能够解决环境的熏染问题呢?《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去教育,或者不接受教育,那么"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人的本性中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前面周处的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教之道,贵以专"就是说,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够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还要学奥数。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我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
第11节: 人之初,性本善
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这是《三字经》里面这六个字的精义。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第12节: 人之初,性本善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面有鱼。江南嘛,鱼虾多。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
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必须把整个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个生命的历程,必须用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来度过在世间的一生,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许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所赖以生长、绽放的土壤,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呢?请听下一讲。
;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似温柔”
本文概览:1、诸葛亮-贤相诸葛亮是“贤相”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和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出于圣贤而近乎神。鲁迅曾说,孔明被写得过于智慧而“近妖”。2、赵云-勇谋忠义堪称完美赵...
文章不错《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什么品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