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

蜀汉最终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

汉末三国有三场大战对天下局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爆发在孙刘之间,是两家为争夺荆州地区而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时间从公元221年七月—公元222年八月,一年多,最终刘备大败,蜀汉受到重大损失,那么这一战刘备败的多惨呢?

夷陵之战

首先:军队损失惨重,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起全国之兵70万,实际上没有那么多人,因为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实力弱小,不过毫无疑问,刘备的军队都是蜀汉的精锐。

正史记载:刘备带亲兵数万(没有具体说数量,应该不少于三万)、将军吴班、冯习、张南并蛮王沙摩柯部共计五万,张飞帅万余人准备出发,但是被部下杀死,因此,粗略估计刘备应该带了七、八万人,加上转运粮草的估计会有二十万人。

刘备,可惜这一战刘备大败亏输,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魏晋时期的傅玄(217年-278年)在他的《傅子》一书中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可见刘备败的多么惨烈。

其次:人才的损失

俗话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军队损失大只是一方面,而人才的损失则是致命的,这一战刘备集团人才的损失更是难以弥补,也注定了蜀汉再也无力统一天下,阵亡将士如下。

冯习,张南,两人看上去是小人物,实际上刘备入川后就很欣赏这两个将军,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后来与他们同地位的吴班、张翼都成了蜀汉的栋梁之材,如果他们不死的话,肯定也会有杰出的贡献。

傅彤,为保护刘备牺牲,当时他的官职是中军护卫,地位和赵云类似,如果不死,或许能达到赵云一样的高度,并且他的儿子傅俭也为蜀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蜀汉后期的重臣,真是一门父子两忠臣啊。

程畿在刘璋时候就有不少贡献,例如帮助刘璋说服了庞羲,刘备入川后被看中,担任祭酒一职(和魏国的郭嘉差不多),他的战死使蜀汉少了一名顶级参谋。

王甫,刘备入川后收服,被派去襄助关羽,在荆州期间多次劝戒关羽小心东吴,可惜关羽不听,后来关羽兵败身死,潜逃回蜀中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不幸战死,蜀汉文臣又少一人。

沙摩柯,五溪蛮首领,领蛮兵助战,最后战死,所带蛮兵也全军覆没,沙摩柯的战死导致了少数民族对蜀汉失去信心,后来蜀汉的南蛮叛乱的根也种在这里。

黄权,正史中有元帅之才,曾劝说刘璋别接纳刘备。投降刘备后就策划了攻取汉中的计谋并和法正一起实施,取得成功。

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力劝,不被听从后还谏言让自己当先锋去和吴国交战,但刘备只是让他独领一军去防守魏国,虽然他成功完成了任务,但刘备大军失败,不得已投降了魏国,蜀汉的一名大将就这样埋没了,如此之多的人才在这场战斗中损失,蜀汉最终没能一统天下也就不奇怪了。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会失败?

1、傅彤

夷陵之战时负责刘备的警卫工作。刘备被陆逊夜袭火烧连营时,傅彤为保护刘备率军断后,死战吴军,精疲力竭,力战而死。

2、沙摩柯

沙摩柯,五溪蛮人首领。刘备率兵攻孙权时,以金锦爵赏招募沙摩柯助战。沙摩柯率一万余人响应蜀军,表现活跃,很是让吴军头痛。后来陆逊以火攻破刘备,率诸军齐进,蜀军四十多个营寨被攻破,沙摩柯在大乱中匹马奔逃,被乱军杀死。

3、赵融

刘备伐吴时,深入吴境二三百里,进军至夷道县猇亭,以辅匡、赵融、廖化等各为别督,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后来陆逊反攻时,赵融被当场击杀。

4、张南

章武元年,刘备起兵伐吴,先锋军从巫县击败吴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之后,刘备亲率诸将自秭归进军至夷陵,以张南为前部,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军。再之后,刘备被陆逊击败于夷陵,张南临阵被斩。

5、冯习

章武二年(222年)二月,刘备率军开进夷陵,以冯习为领军,统诸军,与陆逊率领的吴军相对峙。六月,刘备被陆逊击败于猇亭,冯习被吴将潘璋部下所斩。

6、程畿

程畿,字季然,刘备取代刘璋担任益州牧后,程畿担任从事祭酒。程畿跟随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沿长江顺流而下退军。追兵赶上了程畿所在的船只,程畿亲身持戟与敌人战斗,甚至有敌船翻倒在江中。后来大量敌军赶到,一同攻击程畿,程畿当场战死。

7、马良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马良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蛮王沙摩柯。但之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8、黄权

夷陵之战中,刘备命其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曹魏进攻。后来刘备伐吴败还,黄权归途隔绝,无奈之下率部降魏。

9、黄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被刘备封为后将军,赐关内侯。演义中黄忠在伐吴时身中暗箭,血尽而亡。

10、张飞

得知关羽死讯后,张飞悲伤至极,日日饮酒,打骂手下。张飞的手下张达﹑范强不堪其辱,在张飞跟随刘备临近出兵伐吴前,二人趁着张飞熟睡杀死了张飞,并将张飞的首级拿去投奔了孙权。

扩展资料: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就一直在下坡路,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紧随其后,刘备东征伐吴,又遭遇夷陵之战的惨败,让蜀汉由强变弱,再也无力一统天下了。

此战使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刘备不仅损失了大量士兵与物资,连他本人都“仅以身免”,而隔年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平息了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1、战场布局

刘备在占据宜都大部分地区如巫、秭归等以后,于各处险要地方扎营,且连扎七百余里。曹丕在听说刘备如此扎营以后,说刘备毕竟是不懂兵法,哪里有连营七百里来对敌的,并说“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是兵家大忌。

“苞原隰险阻而为军”简单来说就是在险要地方扎营,理论上来讲,刘备扎营的方式占尽了地利,但是扎营的地方是杂草丛生,容易被火攻。

在陆逊准备反攻刘备时,东吴诸将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认为连营七百里的刘备军“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也就是说,刘备的布局在一般人看来是无法从正面攻破的。由此可见,刘备的布局不是不懂兵法,而是还不够懂。而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当时看出刘备破绽的只有陆逊和曹丕两人。

换而言之,倘若东吴大都督是朱然或者其他人,那么刘备的赢面还是很大的。也难怪刘备在败退之后感叹,败于陆逊之手,莫非是天意!

另一方面,刘备从永安打到夷陵,一路上以山道为主,没有平原,导致刘备大军施展不开,正如陆逊所说的“缘山行军,势不得展”,因此,是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刘备选择连营七百里,被陆逊这样的军事天才,看出了破绽。

2、三国形式

刘备伐吴时,三足鼎立的形式已经形成,刘备要对吴国用兵,势必要顾及曹魏的动向。因此在曹丕称帝前后,刘备曾派遣一个叫韩冉的出使魏国,但该使者被曹丕斩杀。按古代的“不斩来使”的国际礼仪,魏国此举显然是和蜀汉处于敌对的状态。因此刘备要讨伐吴国,势必不会倾尽全力。

吴国在战争初期试图与刘备讲和,但被拒绝。因为担心遭到魏、蜀联合攻吴,孙权又派遣使者前往魏国,表示愿意归附魏国,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魏国刘晔认为刘备伐吴,可以趁机发兵攻打吴国,吴国两面受敌,势必会疲于应付,因此刘晔极力主张趁机灭吴,但曹丕并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而选择观望。

从形式上来讲,刘备攻打吴国,又与魏国处于敌对状态,而吴国则努力外交,暂时与魏国讲和。因此打起仗来,刘备既要和吴国干仗,又要防备魏国偷袭,吴国则将战争的重心放在对抗刘备上,暂时不用担心会两面受敌。刘备面对两个敌人,孙权面对一个敌人,当时的三国形式,对刘备是极为不利的,甚至可以说刘备是必败的。

事实情况也和当时形式一样,刘备伐吴时留魏延、马超镇守汉中,赵云都督江州,诸葛亮在成都,后方的布局可谓十分稳固,致使带到前线的将佐,几乎都不是足够优秀的人物。除此之外,刘备在秭归大破陆逊以后,继续往南郡进兵,而南郡以北便是魏国的襄阳、樊城。

也就是说,刘备从秭归打出来以后,也会暴漏在魏国的攻击范围内,即使刘备能攻陷夷道的孙桓,他也不能放心去攻打南郡,而为了避免魏国袭击,刘备把伐吴将佐里最优秀的黄权也给派出去了。

3、感情用事

根据史书的记载,刘备伐吴是因为关羽被东吴所袭杀。关羽虽然没有小说中与刘备拜把子的情节,但是历史上的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是比兄弟还亲。在关羽死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备的怒气也因此一丝也没有减少,称帝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伐吴。

悲剧的是刘备伐吴前夕又折了张飞,两个兄弟先后死于非命,刘备的心情必然是非常糟糕的,而一旦将这种情绪发泄在军事行动上,就容易酿造悲剧。

黄权曾经在刘备攻打汉中时,与法正一起出谋划策,他跟刘备之间的感情也是很好,在感受到刘备的愤怒时,黄权请求为刘备做先锋,指挥前线战事,让刘备坐镇后方即可。而刘备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将黄权从身边支开,致使身边缺少出色的具备优秀谋略的人。

黄权回蜀无路,颇重感情的刘备也只觉得是自己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因为感情问题影响在军事行动上的决策,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刘备的失败。

4、缺乏人才

尽管刘备伐吴时,得到了荆州南部武陵等地区少数民族的广泛响应,甚至有被东吴所俘的将领廖化,叛吴归蜀,但是人才问题仍然是刘备伐吴被广泛认同的问题,这一点在刘备败归后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感叹,即他所说的那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扩展资料: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历史背景: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jiān]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8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逸尘尘的头像
    逸尘尘 2025年09月28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逸尘尘”

  • 逸尘尘
    逸尘尘 2025年09月28日

    本文概览:蜀汉最终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汉末三国有三场大战对天下局势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夷陵之战。夷陵之战爆发在孙刘...

  • 逸尘尘
    用户092810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不错《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