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
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
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如尊称老者为“艾”,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诗经》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可见古人对艾的厚爱。
艾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药,但是在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内涵。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运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同时又以艾的温馨,让人们赏心悦目地细细品尝着它的滋味。
据说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端午时值仲夏,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来驱毒辟邪。
据晋代《风土志》记载,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就把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挂艾草然后再用艾草贴上去,这样编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则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则将“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
在这天,人们还把采摘的艾叶和糯米一起制成“蒿子糍粑”,寓意食后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艾草拼音
艾条的种类说实话要耐心讲的话会有很多知识,其中包括艾条的分类以及鉴别。例如:
艾条主要有:艾绒艾条、加药艾条、艾粉艾条。
艾绒艾条,全部为艾绒卷制的,不包括其它材料。这种艾条又叫纯艾条、清艾条。这种艾条的效果,主要是由艾绒的纯度来决定的。我们经常看到商家宣传35:1的五年陈极品金艾条。这个比例就说明用35公斤的艾叶制成1公斤的艾绒,用这种绒做的条。目前市面上艾绒的纯度从1:1到35:1,再高的很难生产出来,有商家宣传超过35:1的,请不要相信他。
不同纯度的艾绒,其颜色和燃烧产生的烟也会有差别。纯度越高,艾火越温和。所以很多人拿极品艾绒直接放到皮肤上来艾灸(直接灸)。
1:1到5:1的绒,颜色有点黑,且有杂质和秸杆。使用中会对经络有损伤。艾烟多为青色。
8:1到15:1的绒,颜色是土**或**,这种标准就是艾灸专家们提倡的颜色。艾烟为白色。
15:1以上的绒,颜色是**、金**。因其和黄金颜色相近,所以也叫这种绒金艾绒。艾烟为白色。
这些是艾条的比例也是艾条种类中的基础知识,在这里如果我要认真的回答估计会有长的,为此我自己整理了一些资料,搞为附件,大家自己下载查阅吧,或者大家可以去“香怡艾灸养生指南”里面学习,希望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草汉语拼音为:ài cǎo。
拓展知识:
艾(Artemisia argyi?H.Lév.&Vaniot),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主根明显,略粗长,侧根多,地下根状茎横卧;茎单生或少数,植株有浓烈香气;叶被有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头状花序椭圆形,无梗或近无梗。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
艾的自然分布广泛,遍及中国各地,俄罗斯、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其大多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得相似,人们常常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中亚苦蒿,于是也将其统称为“艾蒿”。
名称由来:
诗·采葛传:“艾所以疗疾。”《孟子》:“求三年之艾也。”艾可内服外灸,很早就广泛用于治病。故《别录》谓之“医草”,《埤雅》又有“灸草”。艾之为名,取于治病。艾,从艹,薞声,通薞。
诗毛传:“艾,治也”。《释名疏证补》:“艾,又也;又,治也。”艾与薞古音相同,均属疑纽月部。陆佃《埤雅》云:“《博物志》曰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艾曰冰台,其以此乎?
品种考证:
本品入药始载于《别录》,曰:“艾叶,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本草图经》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
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纲目》曰:“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悦然然”
本文概览:艾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
文章不错《艾草起源_1》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