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振宁要屡次阻止中国研制粒子对撞机?

中国有必要搭建大型粒子对撞机吗?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认为现阶段不宜建造,有可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

地球是一颗十分独特的星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孕育了生命。在人类目前的认知范围内,地球是唯一孕育生命的星球。宇宙浩瀚,在未彻底认清宇宙之前,我们无法判断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生命星球,不过,在太阳系内,地球应该是唯一的生命星球,数年来,科学家并未在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踪迹。

地球能够孕育着生命。离不开彗星的照顾和帮助;地球能够长期发展,也离不开地球生物的支持与维护。如今,地球已走过46亿载春秋,地球上的生物来了又去,去了又去,以地球霸主为例,地球培育了数位领导者,其中人类较熟悉的是恐龙。如果没有当年那场小行星撞击事件,恐龙一族或许不会灭亡,恐龙一族或许也能进化成智慧生物,毕竟它们已为此努力上亿年。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恐龙最终消失了,而灵长类动物迎来了新的曙光。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人类经过不懈努力,取代恐龙而成新一任地球霸主,一直统领地球至今。在人类的领导下,地球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科技和智能带来的变化。

凭着聪明的头脑与刻苦的钻研,人类发明与制造许多科技产品,例如人造飞船、智能机器人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制造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事物,目前只有科研水平较高且本国科研经费较足的科学家才能做到,例如美国科学家。紧随美国其后有日本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德国科学家等。说到中国的科学家,有一个不得不提,他便是杨振宁。对于杨振宁,人们褒贬不一。认可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科学家,他的科研方面的成就非常高,值得世人尊敬。而不认同他的人则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是胆小鬼,前期躲在美国不肯爱国,一点都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也有人抨击他的情感选择,直言他是?老牛吃嫩草?。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没有人是完美,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杨振宁也不例外。杨振宁先生也只是一位普通人,他的确有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我们应该比理性、辩证的目光看待他,并不能过度放大他的不足而掩盖他的功绩。毫无疑问,杨振您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华校长称他的到来将清华物研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杨振宁还是一位看待问题理性、客观且拥有大量科研经验的科学家,在很多问题上,他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例如中国是否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在这一问题上,杨振宁先生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以中国目前的科研实力及经济实力,还不适合搭建大型粒子对撞机。若要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经济方面可能需支出超4000亿人民币,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的高端物理人才较少,即便建成大型粒子对撞机,可能也无比完全发挥其效果。另外,中国现阶段搭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也可能是在为他国做嫁衣。总的来说,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共需赔款本息合计九亿八千万两白银。很多人很好奇,这么大一笔巨款,清廷赔完了吗?

答案肯定是没赔完,清廷哪有这么多钱赔,分期付款也赔不起啊。主要赔款是八国 ,德国获得最多,但是德国在一战以后战败,我们是战胜国,所以我们就不赔啦。

给美国的钱呢,虚算的那部分还回来了。因为美国有一个庚款返还活动。

那钱返给谁了呢?在战乱中给谁也不对。

美国干脆建了一个叫清华学堂的机构,后来升级为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在战乱中的经费是最有保障的,因为这笔钱被美国控制着,而且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全部赴美留学,提供全额奖学金。

清华学堂

咱们熟知的科学界大牛,比如钱学森、梅贻琦、胡适、杨振宁、金岳霖等一大批人都是庚款的留美学生。

英国人马上跟美国人学,庚款留英,法国庚款留法,比利时,庚款留比。比利时培养出来一个生物学家叫童第周,法国培养出来的叫钱三强,钱三强后来进入了居里夫人实验室。英国说一个不大出名的,钱钟书,清末到民初成长出来的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几乎人人都与跟庚款有关。

1932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牵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留学的名额基本都分配给物理和化学专业,共招考六届留美留学生,共计200余人,杨振宁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振宁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钱学森听到消息后立刻回国,当时杨振宁也在国外,但杨振宁却没有回来,在1971年才回到中国。

因此,很多人就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做比较,认为杨振宁不爱国,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当时钱学森回国了,而杨振宁不回?

钱学森年长杨振宁几岁,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钱学森已功成名就,知识和荣誉双收,但是当时的杨振宁还只不过是个美国大学的助教,回国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钱学森回到祖国是1955年,当时杨振宁刚刚完成米尔斯的规范场论,正在和李政道一起研究宇称不守恒理论。最终在1956年发表论文,证明了这一著名的理论,并于1957年凭借此理论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左)杨振宁(右)

1955年的杨振宁虽在物理学上小有成就,但冒然回国,也还达不到钱学森在国内的物理水平,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助手而已,因为当时中国的物理设备、条件、团队跟美国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正是在美国优越的条件下,1957年杨振宁才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许多朋友觉得杨振宁先生早年将天赋带到美国,迟暮之年才选择回国,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杨振宁除了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有为祖国做了啥贡献?

这些年来,杨振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一直积极的推动了一系列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催生了建国后第一批人才赴美留学,推荐1200多名青年学者出国访问、深造,绝大多数都归国成为科学界的栋梁之才。

在中国参与了六十多个国家级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他还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中。2004年,82岁的杨老,仍然坚持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授课。在清华大学,杨振宁的工资年薪为100万元,他无偿捐给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他还卖掉了在美国纽约的一处豪宅,向清华捐了100万美元,用这笔钱设立了“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基金会”。

杨振宁还为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约二十亿美金的科研经费。他以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SCI论文三十多篇,将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杨振宁为中国物理在世界科学界争得了很多的荣誉。

可能有人觉得以上这些都不值一提的话,再给大家说一件最近科学界一直争论的热点话题对撞机。

争论的内容是:咱们中国到底要不要建高能粒子对撞机?

首先,跟大家讲一下什么是高能粒子对撞机。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通过粒子碰撞来研究粒子,从而发现新的粒子。

这对于当今的物理界而言,属于最前沿的研究领域。

美国的科学家就建了一个,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想建一个,可是费用过于巨大,不过他们也一直在筹备中。

如果中国比其他国家率先建成,提前进入研究,那么我们国家的高能粒子学将领先世界。

日本建设对撞机的资金为什么一直都在筹备中呢?因为建造一个高能粒子对撞机的成本需要二百亿美元,相当于一个烧钱机,这些钱能建上千个高等院校,还可以建一个半珠港澳大桥,三个上海迪士尼乐园。

高能粒子对撞机

费用如此巨大,万一成功了,钱花的也值。但一旦失败了呢?

建或不建,在科学圈,主要分成两队。

一队是杨振宁,他主张不建。另一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

当时中科院许多院士认为应该建,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粗暴:

第一:中国不差钱!

第二:建成之后,我们中国将有一个高能粒子科研中心,将会吸引全世界的物理科学家到中国工作,进而推动中国物理的发展。

而反对者便是杨振宁先生!

大家可能有所疑惑:杨振宁是物理学家,建造高能粒子对撞机对他的物理学研究是有益的啊!对中国物理学发展也是一种帮助啊。

可是,他为何还要反对?

杨振宁的反对理由为以下三点。

第一:花费太多,不值当!

第二:中国目前一线物理学家并不多,就算造好了也是给外国的科学家用,核心技术掌握在人家手里,对我们国家的物理研究帮助不是很大。

第三:目前研究高能粒子,不会有新的突破,对中国的改变在短时间内不会用很大的影响,还不如把钱投入到医疗、教育等领域,比如在各种疾病治疗上的突破,再比如改善教育条件,加大教育投入,以后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

杨振宁在授课

杨振宁反对建对撞机,但并不反对高能物理研究。而且他认为,不花这两百亿美元,也能够更好的研究高能物理。

其实早在80年代,杨振宁对高能粒子对撞机就有过一句评价:高能粒子对撞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早就研究透了高能粒子对撞的本质,对于从粒子物理再向超高能物理发展,短时间内不会再有新的突破。

但杨振宁的话,很多人都不相信,尤其是美国的科学家,他们认为美国的科研已经达到研究粒子对撞的水平,再计划朝着超高能物理前进。

结果呢?美国斥巨资花了20亿美元挖了一个大坑后,一顿花拳绣腿。最终还是失败了,美国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粒子物理再向超高能物理发展,不会再有新的发现!

美国国会特地举行了一场听证会,宣布把这个坑给填了!

如果当时美国能够相信之前杨振宁先生说的话,那么就不会损失这二十亿美元。

所以当中国建不建对撞机这个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杨振宁先生立即就给出了非常诚恳的建议,不要让这些钱白白浪费。

虽然中国能拿的出二百亿美元,可事实上中国每年的科研投入是有限的,也就占GDP的2%,如果造对撞机,那只能缩减其他领域的投入。

而中国现状的是科研经费都是很紧张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搞研究。

杨振宁先生认为应该把钱投入到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这些领域是在未来能够对人类起到作用的,可见杨振宁说话还是很中肯的。

杨振宁不止一次劝告自己的学生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撞机上,他认为,生命是有限的,将时间灌注在未来五年、十年有大发展机会的领域,这才是研究者所要达到的目标。

杨振宁

杨振宁虽然晚年才来到中国,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一直都有杨振宁的影子。

可能我们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的水平还比不上美国,但量变最终将导致质变,只要我们继续加大科学的投入,加大教育的投入,用钱砸教育,砸科学,在将来,一定能产生不少诺贝尔级的科学家,这只是时间问题。

(75)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盼夏的头像
    盼夏 2025年09月27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盼夏”

  • 盼夏
    盼夏 2025年09月27日

    本文概览:中国有必要搭建大型粒子对撞机吗?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认为现阶段不宜建造,有可能是在给别人做嫁衣。地球是一颗十分独特的星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孕育...

  • 盼夏
    用户092701 2025年09月27日

    文章不错《为什么杨振宁要屡次阻止中国研制粒子对撞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