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去分析其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特征。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推广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阶级关系发生巨变,新旧势力的剧烈斗争,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
秦汉时期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活跃,促成了文化的发达。秦汉文化博大精深,在科学技术和思想、史学、文学、艺术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等,成就辉煌;在思想领域,儒学居于统治地位,王充的唯物思想与之尖锐对立,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佛教传入,道教形成,古代宗教形成了新的格局;在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史学巨著《史记》、汉赋和乐府等,气势恢宏,气度不凡。
3.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成就斐然,例如圆周率、《齐民要术》等。在思想领域,东晋葛洪改造道教,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由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和宗教的麻痹作用,佛教十分盛行。佛教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反佛的思想,例如范缜的《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成就同样令后人叹为观止。
4. 繁荣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我国疆域辽阔,南北统一,经济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继承前代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方面,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等成就,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前列。唐朝的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中国的古典诗歌进入了黄金时代。雕塑、绘画、书法和音乐等光耀千古。唐朝文化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先进性等特征。
5.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加强,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重心南移完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理学的兴盛、宋词和元曲的辉煌成就,再次证明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6. 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
明清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在科技领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在思想领域,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涌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的思想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出现。
谈完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转眼回到现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让人们体会的了文明带来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但有些人就会怀疑在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古代灿烂的文明历史对我们还是否依旧存有帮助,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多么完善,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明都会对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 中国自身发展对古代文明的需要 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文化成就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几百年来,中国逐步落后,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严重的逆差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状况日益改观,但文化交流严重逆差的问题尚未根本改变;而与此同时,外国文化向中国的输入却一直在不断强化,使得形势更为严峻。毫无疑问,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
二. 中国对外发展对古代文明的需要 当前,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和对世界的影响力,与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蕴力相比,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功夫,至于中国文化的精要和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则鲜有所知。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产品不乏上品,但出口国外的还太少。我们在图书贸易上存在严重逆差,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方面的贸易存在严重逆差,在语言教育“出口”上同样存在严重逆差。因此将中国古代文明推广至世界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地位,也将会使得中华文明影响世界,从而用中国自己的东西去改变世界。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珍异宝。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文明,一定能使得中国在历史的潮流中勃发奋进,勇往直前!
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1.先秦: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和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2.秦汉:中央集权制的政体的确立和巩固;奠定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3.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民族融合高潮;士族政治由盛而衰;思想上包容异质,张扬个性
4.隋唐:传统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居世界第一;长期统一,发展经济·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金元:封建割据,民族融合;由分裂走向统一;(元)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外交流频繁
6.明清: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经济转型;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对外关系出现侵略与反侵略·东学西渐的新现象;文化承古萌新
古代工艺品多样,以陶瓷工艺为例,不同朝代具有各自的工艺特点,具体为:
1、原始时代工艺特点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型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
2、先秦时期工艺特点
商朝时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3、秦汉时期工艺特点
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在南方还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4、南北朝时代工艺特点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另外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5、隋唐时期文艺特点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唐代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真正进入瓷器时代。而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代最知名的瓷器是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
6、五代十国工艺特点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7、宋朝时期工艺特点
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钧窑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8、元朝时期工艺特点
元代瓷业较宋代为衰落,此时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9、明朝时期工艺特点
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10、清朝时期工艺特点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彩多姿,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百度百科--陶瓷史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公冶美霞”
本文概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具体分析其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是非常不容易的。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的智慧结晶,璀璨的中华文明亦是枝繁叶茂,因此我打算先从中国文明的不同时期去分...
文章不错《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