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校尉
词 目 摸金校尉
发 音 mō jīn xiào wèi
释 义 校尉:古代军官职称,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财物以充军饷。后多指盗墓者。
出 处 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示 例 不啻~,何殊发丘中郎。括尽前朝翰墨,搜穷历代彝章。(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摸金校尉们干活,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死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死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死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
窨子棺,青铜椁,八字不硬勿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盗墓
中国现代意义上、由国家发起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活动还不到一百 年,记得十多年前看过几篇几十年前的发掘报告,那与其说是“发掘”……倒不如说是“ 盗墓实录”。因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完全全是盗墓者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的”东 西。到现在,在有些手段上可能先进了……加入了一些高科技成分,比如探地雷达、金属探测仪、气体分析仪等等,但原理还是一样的。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洛阳铲的由来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士,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推广.
盗墓觅宝的方法和技术
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的被盗最早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距今3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个玉印,上有十字,无一人识得.
盗墓的行规和盗掘手法
干盗墓的人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中华民国时的孙殿英等,都很有兵,他们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的干,还有一种是民盗分布各地,人数众多.集中在河南,陕西,湖南长沙周边一带.
专业盗者平常是两个人合伙,多人团伙是少数,独干的更少,因一个人顾不过来.需要一个人挖,一个人放风和清土,以后一个进入墓室,另一个人在上面接取物品,两个合作可朋友可亲戚,但父子合作的却很少.在找合作伙伴的时候需要很小心,防止有人见财起意.
这些人长期以盗墓为职业,有很丰富的经验,善于伪装,并对防盗机关很有办法,他们在确定目标后,如果小墓不会费多大功夫,用几个晚上挖开,,取出物品走人.如果是大中型墓,便一是以种地为名,在周围种下玉米高粱等物,以青纱帐掩盖其一个两个月的盗掘活动.二是在墓边搞个房子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内挖地道通向墓室内,从外面看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的.三是在古墓边修一假坟时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墓内盗掘财物.
长沙盗墓四字决
在南方水多,洛阳铲不太好使,经古人将多方经验积累归纳了望,闻,问,切四字要决.
一望为看风水,也就是盗墓者多会风水之术,以风水判断墓地的大小
二闻为闻气味,多玩鼻子之术.可于一小撮土就可断出为哪代墓葬.为信惊叹.有一传说:有一盗墓者三代盗墓,练就一身本事.但于80年代被擒.本应死罪.可正因有其一身本事.改为无期刑,终身为考古事业劳作.
三问多为口才好之人,去各地游访,专与老人谈古论今.用以得取墓葬信息.
四切为把脉诊断之意.有三层说法.一为根据土层来判断墓葬的年代和大小.二为在墓中棺材里摸死者身上的物品,先头后口至肛门最后到脚,作为无所差池.必然为心思细腻者.三为用手摸出土物品,以判断物品的价值大小.
盗墓觅宝之事古来有之,到今天更加高明,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今天更加现代化,集团化.智能化.他们用上了探测用的军用罗盘仪,探测仪.雷管,炸药,电锯.运输用的汽车.通讯用手机.因而如果你想学习此术,可谓之复杂艰巨,任重而道远呀
现代的盗墓贼已经把盗墓工具发扬光大了……
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 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一般来说,西汉墓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这是标志。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有的明墓墓顶厚达两米多(七辐七券墓顶)……非常坚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过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汉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则更深,要想一夜之间盗掘完成……必须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汉墓、西周墓历史久远,标志难寻,先有一个“找地方”的过程。确定好位置、下探条、下铲、看坑灰、落实墓室形状方位(也就是确定年代)…… 然后才能做好准备、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间盗掘完成。 盗墓贼盗墓的目标性非常强,比如……进入墓室会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后在“左肩右脚”找东西,然后到耳室(东仓西库)搜罗,……至于其它位置,则看时间长短而定,时间短则弃之不顾。“看地形”时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岭汉埋坡”等 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 “古方近园"。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中,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以曹操所设置的“疑冢”最为著名。民间传说曹操有“疑冢”多至72处,有的“疑冢”甚至是设置于水中。泉州民间也曾传说,施琅将军共有7处“虚墓”,分别位于泉州的几个古城门口。
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据介绍,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而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中国古代四大盗墓世家有哪些
最近几年盗墓题材的电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不管是《鬼吹灯》还是《盗墓笔记》都非常精彩!但是两者相比,《鬼吹灯》在最近几年可是频繁被搬上银幕。《怒晴湘西》、《黄皮子坟》、《精绝古城》都是非常精彩的影视剧作。《鬼吹灯》中记载了盗墓四大门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许多小伙伴都有疑问,历史上真的有这四大门派吗?今天琦琦就给大家来揭秘!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是曹操创办的首支国家编制的的盗墓军队,?发丘?发是发觉,丘是坟墓,中郎将是在朝廷中的官名。发丘中郎将比摸金校尉的官职要高一等,因此也可以说发丘中郎将是摸金校尉的顶头上司。并且发丘中郎将会手持一枚发丘印,上面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的字样,号称发丘印在手,鬼神皆避。当初曹操创办这支军队为的就是充实军队的粮饷,当时百姓穷苦,搜刮不出什么油水,所以曹操才想出这么一个阴招,**古人的陪葬品。
最开始这批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盗墓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手法、手段,就是把人聚集起来,大张旗鼓的干,但后来慢慢发展,发丘和摸金才逐渐有了自己的盗墓手段。他们观天象、利用风水地形来判断墓室的方位,然后进行盗墓,随着历史的推移,发丘中郎将也开始做起了买卖,他们面上做着古董店的老板,安分守己,实际上一有大墓出现,他们就兴致勃勃的准备下手啦。
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在技术层面,摸金校尉稍强于发丘中郎将,其实追溯历史,摸金校尉比发丘中郎将出现的时间要早一些,他们对于盗墓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职业信仰。追剧时我们可以发现,摸金校尉盗墓通常采用分金定穴,?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每次找墓都会念叨这句口诀。
古代的大墓非常讲究风水,因此墓穴都是方方正正的,摸金校尉进到墓穴之后要在墓穴东南角点上一根蜡烛,如果墓穴内公鸡啼蜡烛灭,那么拿到手的陪葬品就要放回原处,然后给逝者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响头,空着手从这离开,这就是传说中的?鸡鸣灯灭不摸金?。其实放到现在看这些做法无非就是通过蜡烛来测试墓穴内的含氧量,蜡烛灭了说明墓穴内氧气稀少,不适合常呆。
摸金校尉会手持摸金符,传说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锋利的爪子做成的,上面写着?摸金?两个字,摸金符上还刻着辟邪的飞虎纹,传言称摸金校尉只有带了摸金符下墓才会得祖师爷护佑,不然凶多吉少。
盗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官盗,像董卓、曹操、孙权、温韬、孙殿英等,他们往往动用大批士兵,明火执杖地大干。还有一种是民盗,都是偷偷摸摸地进行,多集中在古墓葬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阳地区、陕西关中、湖南长沙周边一带等地。这些专职盗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两个人合伙,多人结成团伙的是少数,一个人单独干的更少,这两人多为有血缘亲戚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关系的较少,这也许是干盗墓这营生毕竟见不得人,老子即便干上这个不光彩的勾当,也要维持做父亲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儿子一块干,做儿子的后来发现了也装着不知道。虽然也有南封北于等说法,但是所谓的盗墓世家的说法不是很靠谱。
古代盗墓虽然没有四大世家,但是有四大流派,主要是发丘挂印、摸金戴符、搬山、卸岭,分别称之为发丘中郎将或者发丘将军、 摸金校尉、卸岭力士、搬山道人。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孤城凉梦”
本文概览:摸金校尉词 目 摸金校尉发 音 mō jīn xiào wèi释 义 校尉:古代军官职称,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财物以充军饷。后...
文章不错《盗墓的真的有摸金……四大门派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