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活的手抄报内容

以下是关于爱生活的手抄报内容:

1、生活,生下来,活下去,在生与活之间,我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感受着生活。在家的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以后踏入社会的生活,无论在哪,我们都努力的生活着。在学校的生活居多,每天面对着我们的除了书本,就是同学,老师。

在这个圈子里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大,人与人之间,我们都要学会着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有好与和睦的关系,同学们团结互助,才能让班级更加融洽,凝聚力才会更强。为了未来的生活,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更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更好的生活。二十班的朋友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梦想在我们的努力中实现。加油,我们都是最棒的!!!

2、生活是一杯浓而又香哼的美酒,生活是一首美妙而又动听的曲子;生活是一副五彩斑斓的画卷。

生活是美好的,你发现了吗?

在生活中做一个风景的欣赏者,你会发现生活之美。当你匆忙走过见道俩旁时,你是否会注意道路俩旁无限生机,美好的风景。一般人的答案都是“NO”,他们只沉迷于世俗的生活,整天奔波忙碌,忽略了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让我们驻足在街道边,做一个风景的欣赏者。只有这样,又不经意间你会发现生活之美,生活就如道路俩旁的风景一样是一中令人难以捉摸的美。

在生活中做一个美食的品味者,你会发现生活之美。当你漫漫不经心吃着手里的美食时,你一定会感到手里的美食是令味的,纵然你认为是美食。那是因为你没有慢慢的,仔细的品味它,一味认为不管吃什么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当美食进入我们的嘴巴时,让我们细嚼慢咽做一个美食的品味者。不经意,那是因为你细细品味了生活,生活给人以一种难以形容的甜蜜的美。

在生活中做一个乐音的聆听者,你会发现生活之美。在今天这遭杂的社会,人们的心也变得麻木和繁躁了。你静下心来,仔细聆听大自然的乐音,你会发现小鸟的叫声是无比的清脆,风吹柳条飘舞的声音也是一种美妙的乐音,只要你细细体会生活,你会发现无限的生活中暗藏着的美的玄机。

我们一起做一个生活中的欣赏者、品味者,还有聆听者,欣赏和品味生活之美,生活是美好的,你发现了吗?

3、生活如一本书,会有快乐的情节也会有悲伤的结局;生活似一首歌,有着欢快的音韵同样有着单调的曲调;生活若一场戏,有心潮澎湃之时,也定有悲伤难过之刻;生活像一颗百味糖,酸甜苦辣百味俱全。

生活处处是课堂,一天晚上月亮又给我上了一课。我偶然发现月亮像一个明晃晃的大玉盘,美丽极了。于是我接连好几天每天都观察月亮,越看就觉得越美,觉得它圆时是一种圆滑的美,缺时是一种俏皮的美,无论怎样都是美的。

当我到海边的沙滩上时,看到一丝丝细细的沙子,是那样的细小,怎么也想象不出河蚌孕育它的过程,最终把它变成一颗美丽的珍珠,珍珠告诉了我们要坚持不懈。

生活好似一只鸟,时而享受着飞翔的自由,时而忍受着铁笼的束缚;生活仿佛一场梦,有时美妙连连,有时噩梦不断;生活宛若一弯月牙,时而清晰可见,时而缥缈虚幻;生活犹如一双眼睛,有时含着一汪泪水,有时透出暖暖笑意。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怎么写?

题目: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前800-700万年)一组种类庞杂的类人猿。化石发现于亚、欧、非三洲广大地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约生活于2000~500万年前。化石遗骸有头骨、上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等。它们的体质特征界于猿类与人类之间,且肢骨尚未特化,既可向现代猿类、也可向现代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的大猿(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如何向人的方向发展,曾有过种种推测,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居生活向着地面生活过渡。在此情况下,御敌、觅食等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双手日益灵巧,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做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高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图7-1)。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能人: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2)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畔陆续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mL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而且牙齿比粗壮南猿的小。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前,当时粗壮南猿还没有灭绝。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但是,能人是通过狩猎的方法,还是通过寻找尸体来获取肉食呢能人脑的扩增与制造石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早期智人:

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1万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因此,古人类学家把他们与现代人归为同一个种,即智人种。

早期智人

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我国广东的马垻人以及山西的丁村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还带有一些原始性状,拿尼人来说,眉嵴仍比较粗壮,并且头盖骨向后倾斜,颔骨向前突出。但是,他们制造的工具比直立人制造的更为先进,除石器外还有骨器。从生活遗迹来看,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会人工取火。已穿兽皮。开始有埋葬死者的风俗。社会形态已进入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体与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结婚。

晚期智人:

晚期的智人出现在距今5万~1万年前,他们的化石在各个大陆都有发现,如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我国的山顶洞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与现代人十分接近。例如,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不仅脑颅增大,下颏明显,而且还具有黄种人的一些特征。晚期智人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和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他们的狩猎能力也大为提供,会利用地形和设置陷阱来捕捉大的野兽。此外,他们还会摩擦生火,用大兽皮等修建简单的房屋,用骨针缝制衣物,还创造出了原始的艺术。在他们住过的地方,常常能够发现绘画、雕刻和装饰品,绘画的内容多与狩猎活动有关。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人种已经开始分化和形成,并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

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脑颅较高较圆。颅容量为900~1300立方厘米。眉嵴中等至缺如,不成连续的条形骨嵴。颅骨最宽处较高(后面观)。面部较扁平(鼻与牙齿更接近与眼窝在一条直线上)。颏部发达。门齿相对较小。无牛齿症。骨骼比尼安德特人纤细。耻骨较窄而粗壮。肩胛骨外侧有腹沟。长骨较直,关节面较小。屈指肌握力较小。 晚期智人已开始分化出四大人种。

晚期智人的文化: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更进步,制作方法不仅用直接制作法,还用间接制作法。这个时期石器的特征是用窄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石叶可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如石刀、雕刻器、刮削器等。另外,骨器也有很大发展。用骨制作的工具有矛、标枪、鱼叉、鱼钩和有眼的骨针等。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化石

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留下来的印迹。但是,只有极少量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能够成为化石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化石的形成与被埋藏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化石是在河流、湖泊的淤泥里,洞穴的沉积物中,以及火山爆发后落下的灰烬里发现的。生物遗体中的一些硬组织如骨和牙齿比较容易保留下来。据科学家考证,古猿生活在热带森林中,那里的气候条件使尸体迅速分解,因而留下的化石很少。古人类通常生活在河流沿岸或靠近湖边的地方,因此遗体在那里被埋藏和保留的机会比较多。确定化石的年代,以便知道该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生存的年代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常常采用14C测定法计算化石的年代,有时还利用化石和它周围沉积物的关系来确定化石的年代。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如下:

1、楚国诗人屈原闻知国家被破,极度绝望中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时年六十二岁左右。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从荆楚地区变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2、伍子胥受奸人所害,自杀后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的父亲沉江后找不到尸体,曹娥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在重耳落难时相助,富贵时躲入山林火烧而死。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重耳流亡时饥饿难耐,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与野菜做汤送给他吃。重耳当上晋文公后,误解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看不惯一些人的作法,闭门回家不受官司职。后来晋文公想到介子推的好想奖赏重用他,而介子推却宁愿带母进山被烧死也没有同意。

(5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公冶美霞的头像
    公冶美霞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公冶美霞”

  • 公冶美霞
    公冶美霞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以下是关于爱生活的手抄报内容:1、生活,生下来,活下去,在生与活之间,我们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感受着生活。在家的生活,在学校的生活,以后踏入社会的生活,无论在哪,我们都...

  • 公冶美霞
    用户100902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爱生活的手抄报内容》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